HKEJ专访:港大初创3D新技术 合AI提升消防安全

早前佐敦华丰大厦、油麻地金华大厦先后起火,社会不禁关注旧式建筑的消防隐患。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孵化的建筑讯息模拟(BIM)初创Llewellyn & Partners Co.(LPC),近期与油尖旺民政事务处合作,利用3D建筑绘图技术,为区内一幢楼龄逾60年的“三无大厦”(无业主立案法团,无任何形式居民组织,无聘用物业管理公司),制作立体楼宇图则。

邓进明(右)称,在教学的同时,挤出时间、找到好团队及合作伙伴,是自己创业的大难题;旁为徐熙瑜。(黄俊耀摄)

扫描约一小时 三无大厦适用

LPC创办人兼行政总裁邓进明指出,公司自研智慧城市平台SuperApp,内置人工智能(AI)驱动的系统AutoCDE,能自动分析消防喉的最佳摆放位置,并显示在建筑3D图纸中。此举有助加快政府审批消防图则流程,或可供全港超过3000幢三无大厦参考。

邓进明介绍,在油尖旺案例中,就采用个人穿戴式仪器及手机操作,扫描整幢大厦历时不到一小时。至于数据后续处理时间,大约花费一个上午。邓进明强调,LPC的技术优势在于,后端分析所用的AI技术,以及数据标准化。因此扫描建筑时,可因应场景大小拣选相应仪器,小到手机、大到航拍机,其所收集数据均能用于绘制3D图纸。

LPC董事徐熙瑜补充,3D图纸能清晰展示大厦中消防喉位置及喉管长度。其质素获政府机构好评之余,其他地区的民政事务处亦有兴趣。邓进明表示,消防安全问题长期存在,相信科技有助提升救援效率,减少人命伤亡。

邓进明提到,回顾建筑业过去10年,堪称全球数码化程度最低的行业。不过政府早前已规定,预算超过3000万港元的政府基本工程项目,其设计及建造必须采用BIM技术,证明有意提升行业智能化水平。

自动把2D图转为3D模型

现时发展商起新楼,采用BIM技术展示楼宇的“生命历程”相对简单;但对于楼龄长的旧建筑而言,图纸基本上都是手绘平面图。邓进明介绍,AutoCDE当中的AI技术,还可以自动识别数据类型,把2D图纸转为3D模型。

AutoCDE之中的“CDE”,指的是Common Data Environment(通用数据环境)。这一概念可简单理解为,把与工程有关的数据储存在同一平台中,供有份从事项目的参与者查看,浏览权限亦因应个人身份而调整。

以个人穿戴式仪器扫描整幢大厦,历时不到一小时。(黄俊耀摄)

邓进明表示,CDE类型平台的核心数据来源是BIM,它需要符合ISO 19650标准,方能为平台打下坚实基础、让AI提供精准答案。但由于行业当中涉及各类标准,如何整合标准、应用标准,是一大难题。

他进一步解释,SuperApp平台除了符合ISO 19650环境外,更符合碳排放管理标准ISO 14064及智慧城市标准ISO 37106,有助解决行业标准化难题。除了楼宇结构,亦涵盖“组装合成”建筑法(MiC)、消防、能源及碳管理等,未来亦有望拓展到智慧旅游领域。

LPC一站式管理 建筑界罕见

Llewellyn & Partners Co.(LPC)创办人兼行政总裁邓进明,同时也是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。邓进明接受本报专访时笑言:“今晚还要去教书,分身已经好难。”大学老师毕竟不是商业社会出身,因此“跟商业或技术团队合作落地产品,跟做研究是两回事”。他认为,挤出时间、找到好的团队及合作伙伴,是自己创业路上的大难题。

邓进明强调,消防安全问题长期存在,料科技有助提升救援效率。(黄俊耀摄)

设合资公司拓海外市场

徐熙瑜说,不少公司专攻某些特定技术,“分分钟劲过我哋(LPC)”,惟坊间未有平台可统一管理。她续称,这类公司应沿用自己独有技术,LPC则负责代为筛选、管理数据。这一布局,有助公司快速扩大业务规模。

Keptain跟LPC及另一合作伙伴,去年便成立合资公司GLCC Tech。徐熙瑜表示,该企部分技术正是来自LPC,近期亦接获一些海外订单。例如东京成田机场附近某项目,当中涉及数据库、智能冷链物流中心、休闲设施及商场等设施。GLCC Tech负责提供BIM技术及钢结构建筑技术,并参与基建及管理系统。首阶段的3年项目金额,声称约为35亿美元(约273亿港元)。


HKET专访:AI速制楼宇3D图则 减安全隐患

推动智慧城市,楼宇数据不可或缺。本地有初创研发楼宇数码化技术,着眼点之一在欠缺数据管理的旧楼。该企分享运用人工智能(AI)技术,可快速制作楼宇3D图则,并能立即用于分析,协助维修设计、减少消防等安全隐患,冀相关技术加快建筑数码化。

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孵化的初创Llewellyn & Partners Co.(LPC)运用3D建筑绘图技术,为油尖旺区一幢旧楼制作立体楼宇图则。LPC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邓进明解释,该企运用的AI技术AutoBIM,可以将二维数据自动整合成一个简单、标准化立体模型,除了可透过安排拍摄,亦可运用现有影像资料、图则、甚至手画图则制作。

他强调,市面不少类似技术所制作的3D数据模型较为复杂,而他则冀以较简单易明的模型,让业主或不同持份者都可应用有关数据,“传统上,这些数据收集的项目需时动辄数月,而我们模型制作连同后台处理,可一日之内解决问题。”

制模型后台处理 1日内解决

制作立体图则后,可用作包括提升消防安全、维修、结构审批等用途。该企去年推出的智慧城市应用平台SuperApp,便能运用这些数据,透过AI为建筑用户提供分析建议与建筑资产管理的工作。他冀业界推动合乎标准化与合成本效益的数据收集方法协助决策者,长远推动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化。目前,LPC开始伙同海外伙伴参与包括马来西亚与澳洲等地的建筑项目,提供数据技术。

本港建筑业谈数码化已有一段日子,邓进明指出,本地业界与政府近年都在积极推动数码化与智慧城市的发展,但具体推进仍有颇大难度,皆因香港建筑环境复杂,楼宇种类、规划与楼龄等因素差异大,与内地一些由零开始建立智慧城市的项目相比,进度难免较慢,“冀望引入最新技术,达致数据互联互通,香港花10年时间亦难全面达到。”但他认为,各地发展步伐不一致,不应作直接比较。

让持份者体验 数据标准化便利

他续指,建筑业界当下正处于转型阶段,有见新一代加入业界,对科技接受程度提高,亦逐渐改变业界的思维模式,而目前应要强调教育,让行业更了解数据的重要。该企推广目标,就包括让不擅创新科技的持分者,亦能够体验到数据标准化后的便利。LPC董事徐熙瑜补充,亦要让人看见数码技术的商业应用价值,而正值不少发展商都对如绿色建筑、模组式建筑等甚为关注,数据化正是这些创新的核心。

谈及下一步的智慧城市发展,两人提到ESG是近年建筑业界的焦点,而该企的数据平台亦可让业主或管理者了解能源使用与碳排等情况,准确数据除了有助分析楼宇使用情况,更可以将日常楼宇运作中纳入碳交易市场,进一步推动减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