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KEJ專訪:港大初創3D新技術 合AI提升消防安全

早前佐敦華豐大廈、油麻地金華大廈先後起火,社會不禁關注舊式建築的消防隱患。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孵化的建築訊息模擬(BIM)初創Llewellyn & Partners Co.(LPC),近期與油尖旺民政事務處合作,利用3D建築繪圖技術,為區內一幢樓齡逾60年的「三無大廈」(無業主立案法團,無任何形式居民組織,無聘用物業管理公司),製作立體樓宇圖則。

鄧進明(右)稱,在教學的同時,擠出時間、找到好團隊及合作夥伴,是自己創業的大難題;旁為徐熙瑜。(黃俊耀攝)

掃描約一小時 三無大廈適用

LPC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鄧進明指出,公司自研智慧城市平台SuperApp,內置人工智能(AI)驅動的系統AutoCDE,能自動分析消防喉的最佳擺放位置,並顯示在建築3D圖紙中。此舉有助加快政府審批消防圖則流程,或可供全港超過3000幢三無大廈參考。

鄧進明介紹,在油尖旺案例中,就採用個人穿戴式儀器及手機操作,掃描整幢大廈歷時不到一小時。至於數據後續處理時間,大約花費一個上午。鄧進明強調,LPC的技術優勢在於,後端分析所用的AI技術,以及數據標準化。因此掃描建築時,可因應場景大小揀選相應儀器,小到手機、大到航拍機,其所收集數據均能用於繪製3D圖紙。

LPC董事徐熙瑜補充,3D圖紙能清晰展示大廈中消防喉位置及喉管長度。其質素獲政府機構好評之餘,其他地區的民政事務處亦有興趣。鄧進明表示,消防安全問題長期存在,相信科技有助提升救援效率,減少人命傷亡。

鄧進明提到,回顧建築業過去10年,堪稱全球數碼化程度最低的行業。不過政府早前已規定,預算超過3000萬港元的政府基本工程項目,其設計及建造必須採用BIM技術,證明有意提升行業智能化水平。

自動把2D圖轉為3D模型

現時發展商起新樓,採用BIM技術展示樓宇的「生命歷程」相對簡單;但對於樓齡長的舊建築而言,圖紙基本上都是手繪平面圖。鄧進明介紹,AutoCDE當中的AI技術,還可以自動識別數據類型,把2D圖紙轉為3D模型。

AutoCDE之中的「CDE」,指的是Common Data Environment(通用數據環境)。這一概念可簡單理解為,把與工程有關的數據儲存在同一平台中,供有份從事項目的參與者查看,瀏覽權限亦因應個人身份而調整。

以個人穿戴式儀器掃描整幢大廈,歷時不到一小時。(黃俊耀攝)

鄧進明表示,CDE類型平台的核心數據來源是BIM,它需要符合ISO 19650標準,方能為平台打下堅實基礎、讓AI提供精準答案。但由於行業當中涉及各類標準,如何整合標準、應用標準,是一大難題。

他進一步解釋,SuperApp平台除了符合ISO 19650環境外,更符合碳排放管理標準ISO 14064及智慧城市標準ISO 37106,有助解決行業標準化難題。除了樓宇結構,亦涵蓋「組裝合成」建築法(MiC)、消防、能源及碳管理等,未來亦有望拓展到智慧旅遊領域。

LPC一站式管理 建築界罕見

Llewellyn & Partners Co.(LPC)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鄧進明,同時也是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。鄧進明接受本報專訪時笑言:「今晚還要去教書,分身已經好難。」大學老師畢竟不是商業社會出身,因此「跟商業或技術團隊合作落地產品,跟做研究是兩回事」。他認為,擠出時間、找到好的團隊及合作夥伴,是自己創業路上的大難題。

鄧進明強調,消防安全問題長期存在,料科技有助提升救援效率。(黃俊耀攝)

設合資公司拓海外市場

徐熙瑜說,不少公司專攻某些特定技術,「分分鐘勁過我哋(LPC)」,惟坊間未有平台可統一管理。她續稱,這類公司應沿用自己獨有技術,LPC則負責代為篩選、管理數據。這一布局,有助公司快速擴大業務規模。

Keptain跟LPC及另一合作夥伴,去年便成立合資公司GLCC Tech。徐熙瑜表示,該企部分技術正是來自LPC,近期亦接獲一些海外訂單。例如東京成田機場附近某項目,當中涉及數據庫、智能冷鏈物流中心、休閒設施及商場等設施。GLCC Tech負責提供BIM技術及鋼結構建築技術,並參與基建及管理系統。首階段的3年項目金額,聲稱約為35億美元(約273億港元)。


HKET專訪:AI速製樓宇3D圖則 減安全隱患

推動智慧城市,樓宇數據不可或缺。本地有初創研發樓宇數碼化技術,着眼點之一在欠缺數據管理的舊樓。該企分享運用人工智能(AI)技術,可快速製作樓宇3D圖則,並能立即用於分析,協助維修設計、減少消防等安全隱患,冀相關技術加快建築數碼化。

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孵化的初創Llewellyn & Partners Co.(LPC)運用3D建築繪圖技術,為油尖旺區一幢舊樓製作立體樓宇圖則。LPC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鄧進明解釋,該企運用的AI技術AutoBIM,可以將二維數據自動整合成一個簡單、標準化立體模型,除了可透過安排拍攝,亦可運用現有影像資料、圖則、甚至手畫圖則製作。

他強調,市面不少類似技術所製作的3D數據模型較為複雜,而他則冀以較簡單易明的模型,讓業主或不同持份者都可應用有關數據,「傳統上,這些數據收集的項目需時動輒數月,而我們模型製作連同後台處理,可一日之內解決問題。」

製模型後台處理 1日內解決

製作立體圖則後,可用作包括提升消防安全、維修、結構審批等用途。該企去年推出的智慧城市應用平台SuperApp,便能運用這些數據,透過AI為建築用戶提供分析建議與建築資產管理的工作。他冀業界推動合乎標準化與合成本效益的數據收集方法協助決策者,長遠推動城市更新與可持續化。目前,LPC開始夥同海外夥伴參與包括馬來西亞與澳洲等地的建築項目,提供數據技術。

本港建築業談數碼化已有一段日子,鄧進明指出,本地業界與政府近年都在積極推動數碼化與智慧城市的發展,但具體推進仍有頗大難度,皆因香港建築環境複雜,樓宇種類、規劃與樓齡等因素差異大,與內地一些由零開始建立智慧城市的項目相比,進度難免較慢,「冀望引入最新技術,達致數據互聯互通,香港花10年時間亦難全面達到。」但他認為,各地發展步伐不一致,不應作直接比較。

讓持份者體驗 數據標準化便利

他續指,建築業界當下正處於轉型階段,有見新一代加入業界,對科技接受程度提高,亦逐漸改變業界的思維模式,而目前應要強調教育,讓行業更了解數據的重要。該企推廣目標,就包括讓不擅創新科技的持分者,亦能夠體驗到數據標準化後的便利。LPC董事徐熙瑜補充,亦要讓人看見數碼技術的商業應用價值,而正值不少發展商都對如綠色建築、模組式建築等甚為關注,數據化正是這些創新的核心。

談及下一步的智慧城市發展,兩人提到ESG是近年建築業界的焦點,而該企的數據平台亦可讓業主或管理者了解能源使用與碳排等情況,準確數據除了有助分析樓宇使用情況,更可以將日常樓宇運作中納入碳交易市場,進一步推動減排。